江南月,本名胡昌平,《詩夢文學》主編,咸寧市作家協會、咸寧市網絡作家協會會員,咸寧市詩歌學會理事。從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,作品見各級報刊并入編多種文集,出版詩集《一枚蘋果》、《喊月亮》。
俗話說:“大人望種田,小孩盼過年?!碑斷l村彌漫著臘香,時序已經邁進了臘月,空氣中也飄過年的味道——臘八粥、攤豆折、熏臘肉臘魚......就在人們忙碌中,與年更近,就連街前街后的小狗仿佛比平常也更加撒歡了。 望著這些,心中不由想起老家過年的那些事。
故鄉是江南水鄉的一條小街,叫老新街。街前有一條河,叫金水河。那時候,街上各種商鋪應有盡有。每天天剛亮,從西涼湖、渡普口、沙湖嶺、團結、余碼頭等地來趕集的人們,或蕩著小木船靠在碼頭,或拖著板車來往街道,還有騎著自行車的,挑著擔兒的,提著籃子的,從四面八方趕來,有的賣、有的買,人流絡繹不絕。約一公里長的街面,南北對峙。年關之時,青磚黑瓦的街道,吆喝叫賣聲、鐵匠鋪的敲打聲、討價還價聲、車鈴聲……此起彼伏。餐館炸油條、面窩、歡喜坨、米酒的香味彌漫在熱鬧異常的小街上,更是誘人。
我的家就在這條小街的中間。臘月一到,我們三兄妹就開始掰著手指算,還有幾天過年呀。那時候,父親是民辦教師,在中學擔任教導主任。母親在生產隊掙工分。到臘月,農業生產基本沒多少事,母親就乘著有太陽的好天氣忙碌起來:漿洗一家人的被褥,衣物等;然后攤豆皮。豆皮好吃,做起來還真不容易,先把黃豆或綠豆去皮,再與大米按四比六的比例放一起漫泡十多小時,然后用石磨磨成漿,再在大灶上的鐵鍋,攤成圓形狀。灶內燒稻草,一把稻草,一張豆皮,掌握好火候。我家經常是父親掌鍋,母親掌灶,一直忙到深夜。做完了撕幾張豆皮,再放香蒜、豬油一炒,綠蔭蔭、香噴噴的豆皮,我們每人一碗,吃了睡覺。其它的卷成一卷卷的,送幾張左鄰右舍、姑爺、叔伯嘗新,剩下的全切成絲狀曬干。曬干的豆皮,也叫豆折絲。開年來了人客,臘肉煮豆折絲是最方便的招待客人的主食。
揣糍耙是件力氣活,母親把糯米浸泡一夜,用清水漂洗幾次,瀝干,放木甑里蒸熟。然后倒在桶內,用木棒杵,父親常常忙得大汗淋漓。揣好后,放在桌子上,團成圓狀冷卻。第二天切成一塊塊的,用涼水浸泡,可吃好長時間。
臘月初八,吃了臘八粥之后,年就越來越近了。這時候,爆米花的轟轟聲也天天不斷,家家都要爆一點米花,和著炒米(糯米蒸熟,晾干,用細沙在鍋內炒開花)制作麻塊,我們這叫麻葉或麻糖。制作麻葉最費功的是熬糖飴,我們也說作糖稀。用大麥生芽,然后和著細米在大鍋內熬熟過濾。再將汁液倒進鍋內熬煮,漸漸便成了糖稀。將炒米和著糖稀,芝麻在鍋內拌勻,倒進大盆內壓緊,冷卻后先切成條形,再切成塊狀,就成了麻塊。用米花一起裝在大壇內或白塑料袋內封存,也是過年家家必備的零食。享譽國內的嘉魚麻糖也是這樣制作出來的,不過嘉魚麻糖的主要原料是芝麻與糖飴。
臘月二十三日,母親吃了早飯后,便裹著頭巾打揚塵,堂屋、房間、廚房、鍋頭灶臺,都給打掃得干干凈凈。奶奶在灶前點幾枝香,邊作楫,口中念念有詞,叫祭灶神。
臘月二十七、二十八是老新街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。賣魚的、賣藕的、賣菜的、割肉打年貨的人滿滿一條街水泄不通。這幾天,我家更忙的是父親。父親既要幫助母親置辦年貨,還有一件事就是寫春聯。父親年輕時書畫很有造詣,我小時候,記得看見父親常為單位畫人物宣傳畫、肖像畫,過年,我家中中堂掛的就是父親繪畫的《毛主席在北戴河》畫像,栩栩如生。一手毛筆字更是如蒼龍行云,青山流水而具活力。老新街方圓幾十里也眾所皆知。過年家家戶戶因家境各異,置辦年貨也許會少添買,但春聯和年畫,兩掛瀏陽河大地紅鞭炮是必備之物。這兩三天,十里八鄉、街坊鄰居都來找父親寫春聯。當時雖說春聯在供銷社與貨攤上有賣的,但千篇一律,無非是“生意興隆通四海,財源茂盛達三江?!敝T如此類??筛赣H就不同了,能結合求聯人的職業要求,按其人家處境,年齡等因人而異來寫,即興而作,表達求聯人的意愿。還有誰家那年若有老人過世了要寫白紙、黃紙春聯表達哀思的。這樣,求聯就更多,父親也就更忙。父親買來筆墨紙硯書寫,我在一旁幫忙,一幅對聯賣二元,有自已買紙來的,會送結父親幾包“永光”煙,或“星火”煙,或“游泳”牌香煙以表謝意。到臘月三十過年,寫對聯可收入幾百元呢。
三十日一早,一家人吃了炒米、麻葉過早后,父親、母親、奶奶就開始做年飯了。廚房里熱氣騰騰,香飄滿屋。我和弟妹們跑進跑出,時不時搭點熟菜在嘴里,爸媽也不會像平常一樣責備的。
快到中午十二點時,吃年飯。堂屋中堂掛一幅毛主席畫像,兩廂各掛四幅毛主席詩詞書法條屏,年過了父親會取下收拾好。大門貼了對聯,朱紅大門貼上了秦叔寶、尉遲恭的門神。雞窩、豬圈也都貼上:五谷豐登、六畜興旺的小紅紙條。屋里屋外整潔、亮堂。
把婆婆扶到八仙桌上位坐好后,父母親開始上菜了,蒸肉、蒸魚、蒸藕、魚圓子、肉圓子、豆腐圓子、炸魚塊、炒三鮮、炒菜苔……滿滿一桌子。一家人坐齊后,上位為已故去的爺爺也擺上碗筷,斟了一杯酒,然后我們幾兄妹齊聲喊:爺爺吃年飯!喊完了父母親朝桌面上吹一口氣,調皮的弟弟拿著一掛大地紅鞭炮,在家門燃放,然后關上大門,一家人在清脆、響亮的鞭炮聲中,開始吃年飯了。這頓飯是一年中最豐盛、最開心的、最幸福的一頓飯。吃飯時,父母親一再叮囑,初一不能隨便到別人家去, 三天的掃地的垃圾不能倒出等禁忌。
吃了年飯,母親幫我們洗澡,換新衣、新鞋,前二天都理了發,個個煥然一新。臨近黃昏時,如果親友或街坊鄰居有老人當年過世,父親會帶上一掛鞭去人家門前燃放,叫燒親香。三十晚上,我家還會開鹵鍋,鹵制豬頭肉、藕、豆腐干、海帶等,開油鍋炸麻花、炸翻餃、炸荷葉子等。邊忙邊守歲,等這些忙完了,新年的鐘聲也敲響了,外面是一陣接一陣的鞭炮聲。
天朦朦亮時,新年的第一天,就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來臨。父親也會在門前放鞭炮,我們這叫出行。
母親一早會為全家每人沖一碗紅糖米酒蛋花水,端至床上我們過早。我們起床后,就去跟奶奶、父母親拜年,也會得到紅包!
初一最熱鬧的是看劃彩船。說起劃彩船,還有一段傳說呢。相傳古時金水河河水泛濫,兩岸民眾無法來往。一官員耗家資欲修一座橋以解民苦,修到一半時,沒錢了。觀世音菩薩云游至此,頓生惻隱之心,遂將蓮花寶座化為一彩扎小船,自己站在船中,前有船夫撐蒿,后有艄公把舵,并仙樂陣陣,在河面劃來劃去,引來無數人圍觀。有輕浮子弟上前搭訕,觀音說,誰若能用金銀砸中我,我便嫁給誰。一時兩岸歡聲雀躍,金銀似雨點砸向船中,不一會滿滿一船。觀音菩薩將金銀贈予修橋之人,并讓那些拋過金銀的年輕人好姻緣。大橋修好后,正好過年。人們為了紀念,用彩紙,竹子扎成小船,配以鼓樂,船中一女子系著小船,撐蒿的一唱三和,慶祝!
看劃彩船的人們跟著彩蓮船從東家到西家,主人鞭炮相迎,煙酒相贈。過宴席還會十碗八碟招待!你聽:
彩蓮船呀,喲喲
兩頭尖,呀嗬咳
特來貴府,呀劃子喲
拜新年喲,劃著!
誰聽了都高興吧。
初二開始隨著父母親走親訪友,幾天后,家中來了客人,必定請隔壁左右作陪,叫接春客,別人家也會一樣回請。年小月半大。正月十五,母親會做一些團子,比做元宵復雜多了。用大米磨成粉子,在鍋內炒熟,和好,一團團包上餡子,餡子通常用臘肉、香干、胡蘿卜、白蘿卜,等切成粒狀配以佐料調好。包好后蒸熟。象征著一家人和和美美,團團圓圓。
往事如煙,浮現眼前。年味也在回憶中濃香。眼看又要過年了,父親已去世多年。我們一家人也從老新街搬到了縣城。弟、妹都在縣城安家置業了,母親健在,一家人只有過年、過節才聚在一起吃頓飯。當如孩子那般盼望過年時,故鄉老新街,兒時過年的那些事兒就走入我的夢里。
——本文刊發《臺灣好報西子灣副刊》
手機客戶端
微信公眾號